■俞广平
  
  在俞秀松相关的著述中,多次提及骆致襄的名字,百度搜索“骆致襄”三字,介绍内容也都和俞秀松有关。这个主要源于1920年3—4月间,俞秀松两次回信给骆致襄,表达他的革命理想、观点与信念,并让骆致襄转告家人,请他们放心。
  
  俞秀松为什么不直接写信给家里,而是让骆致襄转达?这源于1919年底,俞秀松因革命理想、个人婚姻两件事与父亲闹了些小别扭。
  
  骆致襄作为俞秀松父亲俞韵琴的同学兼好友,闻之此事后,开始做起父子俩的调解员。1920年2月下旬(农历正月初),骆致襄主动写信给俞秀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说服,俞秀松虽然听不进劝,但随后的回信还算婉转,在信的开头称骆致襄为“世伯”。1920年3月下旬,骆致襄又致信劝说,这次俞秀松对他的回信,语气就显得较为强硬,不仅开头直呼其名,内容中亦说:你说要我不必再寄身沪上,回到杭州来。我正莫名其妙,我是世界的人,决不是什么浙江,什么诸暨,什么人底的人。身到那[哪]里,就算那[哪]里人了,你不要误会我罢。我将离开北京的时候,曾经接到你底一封信,内中说“你的婚事,已缓期了”。恰恰[哈哈]!这种巴[把]戏,做得好笑不好笑……
  
  骆致襄收到俞秀松的回信后,无奈地摇了摇头,知道这位世侄的木柁脾气,以后也就不再写信相劝了,后来又把这两封信转交给俞韵琴保存。而骆致襄写给俞秀松的两封信,现已失传。
  
  关于骆致襄其人介绍,《俞秀松》(1988)《俞秀松文集》(2012)两书注释一致,且较为简略,只写道:骆致襄,浙江诸暨人,当时在一师附小任教,是俞秀松父亲的好友,故俞秀松尊称他为世伯。但关于他的生卒、履历等情况,没有介绍。为此笔者查阅了《枫桥骆氏宗谱》,按谱索骥,又赴山下湖镇西杨龙社区采访骆致襄孙子骆哲民先生,综合撰述如下:
  
  骆致襄(1880.11-1942.8),谱名宗麟,字孝达,号致襄,学名公武,后又更名骆炜,诸暨西安乡西斗门(今属山下湖镇西杨龙社区)人。清末佾生,师从江藻名师寿梅契,后考入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毕业后旋即报考县长职位,以第六名优异成绩入围。历任山东堂邑、江苏盱眙、安徽凤阳等县县长,政声卓著。1918年起弃政从教,先后在诸暨县劝学所、浙江省立一师附小等处执教工作,期间于1919年春,他和孙选青、蔡丏因、章锐初等联合发起创办《诸暨民报》。1924年在《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中发表《诸暨之改造》一文,为地方民生、教育、选举、交通献计献策,甚有前瞻性。1937年,骆致襄携家室避居故乡。1942年8月,日寇带领伪军从湄池向东南“扫荡”山下湖、尚山头、西斗门等村,鉴于骆致襄的身份和影响力,日寇拟邀请他出任“乡长”,以维“地方治安”,但遭到骆致襄的严拒,一气之下,日寇后烧毁了他的新宅(一幢新建不久的小洋房),不久,流离失所的骆致襄抑郁而终,葬西斗门王山。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