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阳大地,山川生色,历代多有闻人名士驻足于此。他们或慕诸暨山水,游历观览;或因公务在身,匆匆路过;或处纷乱时世,寻幽避居。此外,或联姻、或访友、或传道,而留下了他们的印迹。

  早在春秋时期,越国在此建都,诸暨便有了“允都”之称,大夫范蠡在浣纱江边觅得西施美女;秦始皇东巡,刻石于山,留下马蹄践印之传说;骆宾王早发诸暨,长歌远征;杨时访黄氏望烟楼,作记传世;朱熹肩负赈荒重任,奔走在婺越古道上;吕祖谦入越,录载详尽;汤显祖过诸暨,一文钱里见西施;宋濂求学于白门义塾,避地于流子里;徐渭游五泄,枫桥访友数日不忍离去;钱德洪主讲紫山书院,传播王氏心学;钟骏声避乱于东安潘家坞,终成浙江最后一位状元;俞樾五百卷巨帙,窟藏于大岩寺中。及至民国,又有郁达夫趣游苎萝村,留下名联一对;蔡东藩避寇于藏绿,两载行医为生;张爱玲追爱至斯宅,闲居小洋楼……

  鸿飞已远,爪印犹留。现辑录历代五位与诸暨相关名人故事,以窥全豹。

  ■特约撰稿 潘丹

  范仲淹·吾祖曾住水石间

  林下提壶招客醉,溪边杜宇劝人归。可怜白酒青山在,不醉不归多少非。

  ——范仲淹诗《诸暨道中作》

  范仲淹在其所著《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其首创的义庄,可谓家喻户晓。这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经多次到过诸暨。

  据相关文献记载,宋天圣四年(1026)春,范仲淹时任兴化知县,他倡议的填筑海堰工程因暴风雪而暂时停工,乘闲暇之际,范仲淹赴两浙之行,过杭州、诸暨等地,与胡则、林逋、唐异等相聚,留下《赠余杭唐异处士》《寄西湖林处士》《唐异诗序》等诗文。

  宋宝元元年(1038)十一月,范仲淹知越州(今绍兴市),于是就有了更多的机会来到诸暨,据南宋楼钥所编《范文正公年谱》载:“宝元二年己卯,(范文正)公年五十一岁。在越。有《诸暨道中》诗、《越上闻子规》诗。”既至诸暨,范仲淹必拜访同宗先祖范蠡,并作了《题翠峰院》诗一首:“翠峰高与白云闲,吾祖曾居水石间。千载家风应未坠,子孙还解爱青山。”相传翠峰院即为范蠡在诸暨的故宅,据《嘉泰会稽志》载:“净观院在县西一里,唐天祐元年建,乾德二年吴越给翠峰院额,后改今额。有范蠡祠,相传云范蠡宅也,山上有鸱夷井。寺有仁宗朝赐经二藏,又有范文正公题诗石刻。”诗中所述“水石”,当为浣纱江水与范蠡岩,据《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范蠡祠)范蠡旧宅也,旧有范仲淹题诗石刻”,石刻之诗即为《题翠峰院》。

  在越不到两年,宋康定元年(1040)三月,范仲淹复官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又匆匆踏上了戍守西北的征途。

  陆游·谁料白首重经过

  今朝霜薄风气和,霁色满野行人多。沙平水浅木叶下。摇楫渡口生微波。建炎避兵奔窜地,谁料白首重经过。四十余年万事改,惟有青嶂高嵯峨。安得西国葡萄酒,满酌南海鹦鹉螺。侑以吴松长丝之玉鲙,送以邯郸皓齿之清歌。向来丧乱当所记,大地凛凛忧干戈。偶然不死到老大,为底苦惜朱颜酡?

  ——陆游诗《行牌头奴寨之间,建炎末避贼所经也》

  宋淳熙五年(1178),入蜀八载、时年54岁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终于东归了,一路经丰都、荆州、武昌、鄂州、黄州、庐山、金陵,于此年秋季才抵达临安(今杭州),面见皇帝汇报入蜀“工作”后,即被安排了新的“岗位”,除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

  于是陆游匆匆返回绍兴故乡,没有充裕的时间与亲朋故友欢聚畅叙,“官柳弄黄梅放白,不堪倦马又天涯”,冬季就整装出发,选择了婺越陆路通道,赴任福建。在经过婺越通衢的诸暨境内时,诗人照例留下了若干诗作,记录行程,抒发情怀。一早从天章寺出发,翻越古博岭,到达干溪时,边就早餐边吟诗一首《早饭干溪,盖干吉故居也》,既对新任职位充满着期待,“剑外归来席未温,南征浩荡信乾坤”,却又黯然神伤,“行行莫动乡关念,身似流槎岂有根”。夜宿枫桥,作《赠枫桥化城院老僧》诗一首,借僧人之口颇为自嘲,“门前霜半寸,笑我事晨征”,行色匆匆,身不由已。行至双桥路上,“裂面霜风快似镰,重重裘袴晚仍添”,极寒的天气似乎更加激发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双桥道中寒甚》再次表达了陆游的心声,“古来共说还家乐,岂独全躯畏楚钳”。

  当途经牌头至奴寨路段(今诸暨与义乌交界处)时,陆游深有感触,40多前年前来回经过此道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那是宋建炎四年(1130),金人分两路南侵,时局纷乱,年仅6岁的陆游跟随着父亲陆宰,也是通过这条婺越官道赴东阳避乱,幸得地方武装首领陈宗誉的款待与保护,才安然无恙,两年后得以返回故乡山阴。一路观赏着似曾熟悉的斗子岩、汤江岩、五指山一带风光,光阴荏苒,却壮志未酬,已过知天命之年的陆游怎能不发出 “青山不改人已老”的感慨!

  袁宏道·梦中犹作飞涛声

  水则西湖、湘湖、鉴湖、钱塘江、新安江,而五泄为最胜。在诸暨县百里外,百幅鲛绡,自天而挂。洞则玉京、烟霞、水乐、呼猿之属,玉京奇甚。

  ——袁宏道《与吴敦之书》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北公安人,“公安派”代表人物,提出“性灵说”。

  万历二十三年(1565),袁宏道任吴县县令,在任上,勤政爱民,颇受拥戴,却因此招致“上级”不满,再加上吏治事务繁杂,难得清闲,第二年便托故辞职。

  离职后的袁宏道并没有立即归乡,而开始遍游东南名胜,尽管“东南山川,秀媚不可言。如少女时花,婉弱可爱”,或许是因为心情不畅,也许是时节不佳,还因为朋友太忙,无法作陪,总之这三个多月的游历,袁宏道还是觉得有些遗憾和无趣,“所可恨者,杭州假髻太阔,绍兴搽粉太多,岳坟无十里朱楼,兰亭一破败亭子”,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是如此“吐槽”的,却唯独对诸暨山水情有独钟,赞赏有加。

  诗人不吝笔墨,东南之行中描写诸暨山水的诗文占了很大的比例,他在《观第五泄记》一文中,用了“山行之极观也”“宇宙间一大奇观也”“争奇于雁荡者”等极致的语句来形容五泄的壮美之景,显然袁宏道被五泄飞瀑惊艳到了,以致于归而赋诗时,竟自谦感叹“不知作何等语”,不仅如此,夜晚卧床闻瀑声时,“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别后三日,梦中犹作飞涛声”。五泄一行,袁宏道可谓诗情大发,留下了《入青口诗三首》《五泄行》《第一泄诗》等若干诗作。

  不仅如此,袁宏道还饶有兴致地向友人们推介五泄景区,在《与孙司李书》中这样邀约道:“独五泄在诸暨百里外,殆越中绝景,倘巡察到彼,亦当乘暇一游。”在给吴敦之的信中同样推荐道:“水则西湖、湘湖……,而五泄为最胜。”

  五泄既是诸暨风景绝佳之处,历代多有文人高士到此跋山涉水,吟诗赋词,则又成了一块诗文高地,而这其中,如此钟情于五泄山水的袁宏道,可谓是五泄景区最佳的“代言人”。

  高士奇·别离肠断一生中

  昔庚子之岁,余在髫年,性喜画扇,先君老友丁秋平以章侯所画《墨蝶落花扇》见赠,顷于山荆故奁中检出(澹人妻傅氏,湄池人)。开展如新,屈指三十六年,感慨系之,因用扇中诗韵,题志三首。

  ——高士奇《题章侯画扇》诗序

  清代有一位博学多才的史学家,他出生于绍兴府余姚县高家村(现属慈溪),后入籍钱塘;他深受康熙信赖,三次随驾皇帝西征;他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侍读学士,官至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他能诗文,擅书法、鉴赏,所藏书画甚富,所撰著作等身。

  他就是高士奇,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谥号文恪。据《光绪诸暨县志》“人物志·流寓”篇载:“(高士奇)少贫,赘紫岩乡湄池傅氏,授徒自给,相依者五六年,后就试京兆,托母妻于妇翁,薪水膏火之资悉赖之。及翔步禁廷,赐宅西安门,始迎养焉。”另据《光绪诸暨县志》“坊宅志”载:“傅氏园林,在塘湾底。仁和高士奇赘居之所,今废。”高士奇曾作五言律诗《外舅园林诗》,中有“他日重相访,空余几树枫”之句,末有“去秋妇翁下世,此园闻已属之他人”注释。

  据高士奇诗注中注释,傅氏“名畹,字德馨”,贤良淑德,具备古代妇女典型的传统美德,在夫妇俩相伴的三十年间,相敬如宾,感情甚笃,即便身居高位时,高士奇也曾多次表达“余自仕宦以来绝无婢妾之奉”之意,而且说到做到,在他未满五十岁时,傅氏因病去世,高士奇十分悲痛,“即家庭燕处不异儒素,扅扅一妇,天复夺之,故每呼签问苍苍也”,回忆与夫人相处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失侣的思念汇聚成诗——《独旦集》,集中有言:“余年将半百,誓言独处,未尽之年正堪悲之日也。”此后高士奇果然不再续弦,直至终老。

  或许是高士奇酷爱收藏书画,也或许身为诸暨女婿,更是因为诸暨三贤卓越的艺术成就,他对王冕、陈洪绶的画作十分偏爱,在诗集中即可见一斑,如《观章侯野蔷薇画忆北墅二首》即有“每忆乡时看一回”句;当时翻找出亡妻奁中章侯所画的扇子时,睹物思人,“愁见画图双上下,别离肠断一生中”,连作七言绝句《题章侯画扇》三首;另有《题陈老莲画赠方屏垢舍人》《题元人王冕墨梅》等若干诗作。

  潘天寿·浣纱春水软于罗

  越吴往事记婆娑,来访耶溪士苎萝。遗庙落花明似锦,浣纱春水软于罗。原知颦笑皆心苦,毕竟恩仇累汝多。应趁今宵明月好,一卮清酒酹鸣珂。

  ——潘天寿《乙亥三月十五日由金华便道诸暨,访古苎萝村谒施子庙》

  现代著名画家潘天寿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诸暨籍的宣中华为同班同学;后与诸暨籍的艺术大家余任天先生相识相交,余老为之篆印无数,如潘天寿画作常钤的“潘天寿印”“一味霸悍”“强其骨”“台州宁海人”等等;至于师从潘天寿的诸暨籍学生,知名的就有蔡绍敏、寿崇德等。

  1932年潘天寿创立了“白社”美术团体,姜丹书、诸乐三、朱屺瞻等人相继加入,团队经常利用闲暇时光,结伴同游,据《姜丹书自编年谱》载:“民国廿五年(1936),丙子,52岁。春假中,同潘天寿、朱屺瞻、金维坚、吴茀之、张鼎生等出游。溯钱塘江布上,经富春江、桐江而至桐庐县……之后分散,我与潘天寿、朱屺瞻三人乘火车至诸暨县城,游苎萝村、谒西子祠、认浣纱石、瞻仰西子塑像,佩剑卓立 ,貌甚英爽,绝无弱女子脂粉气,诚佳作也。”不同于一般祠庙的西施塑像,显然给三位艺术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据《潘天寿艺术活动年谱》所载:“乙亥,民国二十四年(1935),39岁。暮春,与姜丹书、朱屺瞻等人游富春江,金华北山,访苎萝村。”又据其时潘天寿趁兴而作的诗《乙亥三月十五日由金华便道诸暨,访古苎萝村谒施子庙》,三位画家游访苎萝村的确切时间当为1935年3月中旬。

  1937年秋冬,因战事紧张,国立杭州艺专首迁诸暨吴墅,潘天寿再次来到西施故里,在诸暨没多久,便随学校继续向江西迁移,由于途中夫人晕车重病,转道至建德停留二月。

  1958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潘天寿担任院长。1963年全国开始掀起大规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此年十月在潘天寿院长的精心安排下,浙江美院一百多名师生赴诸暨檀溪公社(现属赵家镇)开展社教运动,师生们被诸暨榧乡秀丽的山水风光所吸引,实地写生作画,画技大增,带队的国画系教师潘韵在其写生作品中题写到:“相泉村口诸峰环抱,草木华滋。”而学生中诸如吴山明、陆秀竞、姜宝林等后来均成为知名画家。

责任编辑:骆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