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区群众在最近几年举报了一大串社会影响恶劣的事,隐藏再深的明星都能被发现,眼见着一尊尊“神像”从人们的视野中倒下,然后消失。可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得不说群众的力量之巨大,群众的智慧之伟大。但在勒庞的《乌合之众》里,前一句是得到了肯定,但要说群众的智慧伟大,恐怕要被斥为胡说了。
 
  ■吕淑斌
 
  不正经的医学博士写出的
 
  不专业的社会心理研究
 
  勒庞出生于1841年,卒于1931年。在他90年的生命历程中,经历了无数的社会动荡和历史大事件,见证了一个个特殊时期人们思潮的涌动和社会变革行动。古斯塔夫·勒庞在大学里学习医学,25岁时就拿到了医学博士头衔。在接下来的治学生涯中,勒庞的研究领域跨度极大。据资料显示,他研究的领域有人类学、自然科学、群众心理学,可以说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医生写出了一本不太专业的大众心理研究的著作。勒庞本人也长期被主流学术圈摒之门外,包括这本书都很少被当时的心理学家和社会研究者认可。弗洛伊德称其毫无价值可言。(实际上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研究就建立在勒庞的基础之上)但最大的悖论就是这本不被看好的大众心理研究,却被后来的历史事实一次又一次的印证其正确性。勒庞开篇就指出,群体的时代已经到来了。这张“乌鸦嘴”准确预测到了未来社会的趋势。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推动力量,很多人都称勒庞为社会发展预言家。
 
  勒庞首先定义了群体的概念。在他的论述中,群体应该是一群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的人,自觉的个性消失,形成的集体心理。地铁站有十几万的人群,人们各自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生活,他们不是群体;节假日里景区里人山人海,他们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也不是群体;而分布全世界各地零零散散的几个“组织”的恐怖分子,他们就是一个群体了。重要的区别点,是他们有共同的心理诉求,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即使是智力差异很大的人在群体中,性格差异会很小。如同最小单位的群体——家庭,在共同相处中,夫妻双方总会渐渐磨平自己原来的个性而互相迁就。五个手指要合力形成一个整体——拳头,也必须彼此相互协调,不能每一个都锋芒毕露一样长短。
 
  勒庞式的群体特征
 
  勒庞又分析了群体的几个特点。首先是群体低智商、高行动的特点。“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潜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那些原始的、本能的、冲动的、野蛮的品质成了群体最主要的品质,因而群体缺乏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缺乏理性和批判精神。“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反应的行为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置身于群体之中,我不再是原来的我,我只是群体中的一个螺丝钉。一颗黄金做的螺丝钉,也只能发挥螺丝钉的作用,而不能有其原本的真正的价值。
 
  第二个特点是高自信低责任。群体里的人总是自信心爆棚,甚至他们的理想主义是忽略掉现实基础。勒庞说,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浩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一员时,他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即屈从于这种念头。出乎意料的障碍会被狂暴摧毁。
 
  第三个特点是情绪化易暗示。勒庞认为群体永远漫游在潜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示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特有的激情。他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他可能性。个人地位越卑微,个人能力越弱小的人越容易受到群体的号召。勒庞举例了法国大革命的血腥历史,和后期他所经历的社会变革来说明他的观点。我们试图去理清勒庞说理的思路:群体在个体数量的增加,“法不责众”的想法导致个体责任感的降低,敢为所欲为。因此群体会表现出简单而夸张的情绪,狂暴的热情。在这样的集体热情中,个体的判断力会消失,不知是非。个体的智力水平,也就在群体中断崖式的下降。当人只靠形象思维不会推理,不会理性思考,就容易走极端,会显现出专横偏执的一面。群体开始固执己见走向保守,非我即敌非黑即白,再也容不下任何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或者事。给全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第三帝国,在希特勒的号召下,在种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支持下,整个德国都陷入了极端的纳粹统治之下,大部分的德国民众都成了纳粹分子,不论是平庸无能小市民,或者是受过高等教育和哲学研究的博士,都在反犹屠杀中执行自己的“平庸之恶”。
 
  驿动的心如何被激起
 
  群体为什么会这么轻易被召唤起来的?勒庞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首先有一个强有力的、意志坚定的领袖,就是那种撞了南墙依旧不回头的意志,必须要有一定成功的基础。人们会把自我的理想寄托到领袖身上,产生了强烈的崇拜心理。自我的渺小对比领袖的伟大,让个体的自我意识再也无立足之地,个体依附在领袖之下。让领袖的观念在群体中传播,并植入到群体的意识中,常用的方式有三种:断言,重复,情绪传染。必须有不容置疑的,不受推理的结论式的话语,通过不断重复的方式,传达到大众那里。再通过成员之间的情绪传染,撞墙式的回荡在群体成员脑海里。重要的事说三遍,其实也源于这样的心理机制。明星效应或名人代言,这也是运用了群体心理规律。这些策划大师、营销大师们应该个个都是群众心理学课程的优秀毕业生吧。
 
  走出群体心理的泥沼
 
  鉴于群体的种种局限性,人们总想着跳出盲目群体的圈子,让自己耳聪目明,成为一个有理性的,内心有光的人。
 
  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的精神无疑是最好的跳板。鲁迅先生是我们的榜样,站在知识和理性的角度,质疑一切诱人的表面现象,直击其实质。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的辩论中,克法洛斯有一个观点得到苏格拉底的认同,财务自由能让人保持自己独立的意志,不看人的脸色说话行事。同样,保持个体知识和精神的财富自由,也可以让个人心灵自由灵魂有趣,不会随意被权力或者权威撼动意志,总是保持着某种质疑精神。板蓝根抢购、双黄莲抢购的可笑事件,回顾事件,只要凭借一点点的病毒知识和医学常识,就能判断出这个消息的真伪性,但在这样的情境下,大众的理性被降低了。
 
  避免同质化。与人交往久了,必然会生出许多默契,这其实是同质化的初期形式。同样置身于一个群体久了,也会被同化影响,观念相同,气质相近。虽不能绝对断言同质化是有害的,在同质化的过程当中,会丢失某些自我特有的品质而不自知。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性的人。人们组成社会中,不可避免会融入在一个又一个不同的群体当中,在被同质化的同时,仍能保持自己的某些异质,才不至于让自己消失的平庸之中。
 
  保持一份清醒,保持一份孤独,保持一份独特。古人说慎独,在这个群体的时代,难能而可贵。
 
  善用群体效应
 
  领导作为一个单位集体的天然领袖,非常容易对下属产生一呼百应的效应;老师作为一个班级群体的天然领袖,比较容易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特别是学生,在思想上未成熟、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对老师的观念和行为会不断去模仿靠近。老师需要用好这些群体效应,不随意、恶意地给学生贴上标签。用一双慧眼尽早地发现他们身上的某些美好特征,确认他们的美好品质,引导他们认识他人的优点,认识自己的局限性,把客观的精神、理性的品质传递给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
 
  《窗边的小豆豆》里小林宗泽校长有一句话:“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我深信,每个人都想闪耀出不同的光芒,这个社会才会有不一样的精彩。
 
责任编辑:骆 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