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端午节的临近,作为中国传统食品的粽子将开始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各大商超、农贸市场、烘焙店的摊位上,粽子、绿豆糕等各式端午糕点已经占领“C位”。同时恰逢电商“618购物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热衷于网购端午礼盒来作为佳节送礼首选。然而,面对日益升温的粽子消费,笔者不禁思考,这些食品是否真的如宣传中那么安全卫生,让人放心呢?结合各地查处的粽子食品案件及一些社会现象,我们发现,对于直接关系到人身健康的粽子食品,消费者在采购时仍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其一,“换个名号假称王”。结合各地查处的黑窝点来看,部分黑窝点曾为品牌代理,各种设备一应俱全。为获取更大利润,直接从小作坊购进真空包装的肉粽、豆沙粽及散装咸鸭蛋,再私自定制了印有知名品牌商标标志的包装袋、包装盒和真空包装膜,经打码、包装,摇身一变成知名品牌礼盒,在网上售卖。相较于正规礼盒产品,假冒伪劣产品的礼盒材质较差,内部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包装袋背面印刷也有些模糊。

  其二,“更改日期换新生”。部分黑窝点为节约成本枉顾法规,把过期的粽子糕点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标识信息予以涂改后抹去,用喷墨机和打码机重新喷码打印新的生产日期。过期产品将“出生年月”一改一包装,即变成新上市明星产品。“早产粽子”就是典型案例,此类产品不仅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更触犯了法律法规,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秩序中的潜在毒瘤。

  其三,“无名粽子安全不明”。真空包装类粽子需要满足商业无菌要求,产品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杀菌不彻底、产品储运条件不当或产品包装密封不严,均可能会引起食品腐败变质,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在街旁巷尾的小吃店、小超市和便利店里售卖方便着的各类价格低廉的无名粽子,一旦制作或保存不当,极有可能受到了来自原料、包材、人员等方面的污染;更有甚者,采购缺乏正规生产和地下渠道的粽子,如用硫酸铜浸泡的返青粽叶包粽子,食品安全隐患更高。

  其四,网络监管存空漏,私房隐患时发生。相较于传统粽企流水线出品、同质化严重的冷藏粽,追求个性化、品质化的年轻消费者们,更倾向为微信上和网店里出售的“私房粽”、“网红粽”买单。它们打着“纯手工制作“、“无添加”等美好字样进行宣传售卖,却大多没有缺乏标注规范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标识和商标。而在微信朋友圈自制售卖的手工粽子,多数没有各项经营资质,加工场所也多为自家厨房,在原材料、制作过程、人员资质、生产环境等方面尚存监管漏洞,消费者一旦吃出问题,很难取证,也更难维权。

  一般来说,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具有合格标示标志的粽子产品相对较为可靠。而在面对价格低廉却没有“出生证明”的“花式粽子”时,不仅要按耐住被包装吸引的胃,更也要擦亮采购的眼睛。粽子虽美,可不要轻易贪食呦!(金沙)

责任编辑:陈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