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杭州、嘉兴、衢州等多地发放消费券”,“绍兴首轮42万份价值3000万元的消费券开抢10分钟即被抢光”等消息频出,民众们压抑已久的消费需求和欲望得到了加速释放。清明小长假3天,仅杭州一地就带动消费增长7亿元。

此次新冠疫情对各地经济发展影响是全方面的,消费、生产、就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对服务行业而言,原本的假日黄金期,却成了难捱的风险期。能否转危为安,考验的不仅是各个行业主体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考验政府在危机下的应变能力。

生产和消费息息相关。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出来的消费对象,自然也就谈不上消费。疫情风浪下,生产受阻,消费也同样“遇冷”。同时,消费对生产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不可或缺的导向作用。目前,各地政府正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促复工复产。要把生产“热”起来也需要消费来添一把“热柴”。发放品类多样的消费券,目的就在于以居民的消费来带动各类服务型行业全面复苏。

从现实来看,政府发放消费券是破除疫情带来的经济困境的及时性举措,以“政府补贴、线上支付、线下交易”的方式带动实体商店消费,相当于是政府发放一个大礼包做“引子”,把线上潜在客户吸引到实体商铺,再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增长流量。作为一种应急性政策,发放消费券可以在短期内快速刺激消费经济,提振服务性行业的经营信心,对于促活经济发展具有全方位的积极作用,政府“舍小账算大帐”,一招实现了政府、商家、消费者的三赢局面。但在一切美好现象后仍不容忽视的是,该举措是特殊时期的临时应对方式,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在发放消费券时要避免盲目跟风、量力而行。同时更要警惕大肆发放消费券可能引发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潜在危害。毕竟“促消费、扩内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场攻坚持久之战”。在短期疫情结束后,政府需要准确把握居民消费心理的改变,稳定消费预期,扩容提质;着重关注低收入人群,保障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出台诸如“ 低息贷款”、“为企业减税降费”等政策红利,对因疫受阻的中小微企业及时给予帮扶;着力促进线上“宅经济”发展,挖掘新产业潜力,促进消费结构再升级;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对准行业个体需求精准下药,确保各项政策的实施能得到具体落实。在提振需求之外,继续做好复工复产,关注企业发展动态,保障社会就业稳定,用好用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形成生产、消费、就业的良性循环,为经济满血复活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作者:大唐街道 金沙)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杨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