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又称年节,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武帝时代。年节习俗随岁月的变迁, 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变化、日臻丰满的历史过程。【详情】

【年兽】

关于年节的形成有许多传说,其中之一便是“年”怪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年”怪每逢年终岁末都来村里吃人。后来,人们偶然发现“年”怪害怕火光、红色和爆竹声。为了吓跑“年”怪,在年终岁末人们都要放爆竹、挂红灯、点燃火堆,使“年”怪不敢前来。此法果然奏效,“年”怪真就再也没有出现,人们顺利度过“年”关。从此,过年挂红灯、放爆竹成为固定的习俗。

【除夕守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贴春联】

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用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木刻人形应挂在门旁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除夜》

【南宋】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 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 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 挑灯夜未央。

《除夜》

【唐】尚颜

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

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

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

《鹧鸪天》

【宋】刘辰翁

旧日桃符管送迎,灯毯爆竹斗先嬴。

鹿门乱走团栾久,才到城门有鼓声。

梅弄雪,柳窥晴,残年犹自冷如冰。

欲知春色招人醉,须是元宵与踏青。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